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形成发展与基本经验//刘青
★ 编者按 ★
建党百年,百年荣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
在此重大历史节点上,学界需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百年体育伟业的初心和规律是什么?建党百年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阶段特征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是什么?为进一步推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发挥体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人类健康幸福中的重要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基于此,本刊以“建党百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为主题,约请我国14所高等体育院校的党委书记开展专题研究。14篇专题研究成果以笔谈的形式刊登于本刊2021年第6期,分3次在本刊微信公众号重点推出。
本文引用格式
刘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形成发展与基本经验[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1, 45(6):10-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形成发展与基本经验
成都体育学院 刘 青
新中国体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统领下中国体育的发展路径。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体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苟仲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历程、内涵、特征和经验等进行了总结。赵曜、汪青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可以从路向、路标、路径等3个方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并指出路向是道路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路标是道路的引导,道路的途径即“路径”。笔者主要围绕各阶段体育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并对其基本经验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内涵和本质。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形成与发展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开创与探索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开创与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以1952年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为标志,明确了“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发展宗旨。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党的八大一次会议的报告中提出,要“有效地增强人民的体质,并且提高我国体育运动的水平”,明确了“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两大基本任务。围绕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发展的宗旨与任务,结合当时的国情,在改造旧中国体育、学习和借鉴苏联体育的基础上,以建立国家体委为标志,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体育管理体制;建立起了由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发动和组织开展群众体育的模式,中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训练体制、竞赛体制、保障体制组合成型,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举国体制”逐渐形成,从而有力保障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发展与成熟
从1978年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发展与成熟阶段。这一阶段,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紧密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不断坚持和深化体制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和走向世界,中国竞技体育迅速崛起并取得巨大成就,大踏步迈入了世界体育大国的行列。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施奥运争光战略,中国健儿在奥运会等国际赛场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体育成为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到20世纪90年代出台“一法三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开始蓬勃兴起,将中国体育推向21世纪,再到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推动中国体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高潮。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中国体育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本质特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核心宗旨目标,以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为发展方式,以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为保障、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体育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这一阶段,围绕“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中国体育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为核心,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体制”为目标,激活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构建“大体育”格局。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凝聚各方力量和资源,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进训练体制与竞赛体制改革,以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有力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的整体规模,质量与效益均得到全面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越走越宽广,体育正在成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基本经验
2.1 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形成的体育发展道路。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就是坚持体育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围绕党和国家各时期的中心任务,立足基本国情,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核心目标,推动体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体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凝聚强大力量。
2.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为标志,明确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根本性质和宗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的根本方向。与此同时,国家将每位公民平等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写入《宪法》,明确了以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方向和实践指南。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2019〕40号)指出,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根本目的是办好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这既是党和政府对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新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2.3 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动体育各领域协调发展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是新中国体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推动体育各领域协调发展是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体育全面落后的情况,中国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了政府主导的体育管理模式,发动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治理模式,形成了以“举国体制”为保障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有力保障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同时,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相结合,推动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体育形成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外交等内部各门类、各项目协调发展的局面,从而建构了中国体育新的发展格局。
2.4 坚持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体育工作的重要特点。1954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央体委的报告强调,“体育是培养人民勇敢坚毅、集体主义,和向劳动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应加强对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体育工作的指示文件均提出,“要加强体育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体育队伍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坚持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力保障了中国体育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积淀形成了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2.5 坚持对外开放走向世界,与时俱进推动体育改革创新
坚持对外开放、走向世界是新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引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体育管理模式,提高了竞技运动水平,同时以“乒乓外交”为重要标志,为打开中国外交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口号的鼓舞下,中国体育率先实现了开放和发展,在国际赛场上取得的优异成绩有力推动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为标志,中国体育对外交流更活跃、更全面、更协调,大大提升了中国体育在国际体坛的影响力,同时也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体育始终坚持“国际视野,中国风格”的追求,以包容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体坛的先进经验,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完善体育事业发展的机制和体制,实现了体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
结束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是中国体育不断走向成功、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体育围绕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不断完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体育各领域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体育发展道路。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应认真总结中国过去70年体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的基本经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体育强国之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公众号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官网
网址:www.styb.cbpt.cnki.net
微信:stxb1959
电话:021-65506286
邮箱:xb@sus.edu.cn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
邮编:200438
感谢您支持!欢迎您赐稿!